咨询热线
15597722898

联系我们

2013-六枝特区第八中学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2019-11-21 15:26 点击: 未知


六枝特区第八中学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

                                技术经济指标表
                   项目          数值
               总用地面积 132280.14m2
               学校规模(人口) 5000人
              总建筑面积 102704.29m2
             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 101036.57m2
            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 1667.72m2
      其                中 1#教学综合楼 8551.25m2
  实训楼 1667.72m2
  2#教学综合楼 8151.25m2
  综合楼 7672.58m2
  学生服务中心 6050.70m2
  学生宿舍 26981.60m2
  教师公寓 计容 12133.58m2
    不计容 1667.72m2
  实训基地 9113.73m2
  学生食堂 7096.00m2
  风雨操场 4201.96m2
  礼堂 3286.62m2
  生活及附属用房 845.00m2
  垃圾收集站 50.00m2
  污水处理站 100.00m2
 
               地上停车场        131
              建筑投影面积     24822.23m2
                建筑密度       18.63%
                容积率       0.76
                绿地率       37.5%


4.8、校园基本建设

方案设计原则及依据

(一)、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版;
《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规划》;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六盘水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规划用地红线图;


   (二)、设计原则

     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培养人才的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本规划立足传统精神,通过对当代教育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预测,在对基地的现状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出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的氛围。
    新校园首先要现代化,校园建筑的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符合21世纪现代教育体制与教育技术的变化。通过高层次肯定文化理念、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功能配置体现时代特色。海纳江河、兼容并蓄、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充分体现学校吸收各种知识、文化、人才,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胸襟和本质,体现出六枝特区第八中学的特色。
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都要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交换和流通,密切校园与校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好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新校园的校园环境要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寓诗于园,以不同的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审美范畴的多样化绿色空间,创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体现丰富的文脉特色。环境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新校园要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对地形稍有改造,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营造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向教育体制民主化、教育过程终身化、教育职能多元化、教育结构多元化发展。现代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教、学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方向转化。
在新的时代,校园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更是陶冶品行情操,全面培养、提高个方面素质的生活环境。借助网络技术,学生的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之中。新校区建设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公共事业项目,其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泛。在规划设计中实现效益的综合优化,达到功能合理、投资经济、节能省地,既能分期实施又相对完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4.8.2、设计构思

   “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园林化,生态化”,是本方案对六枝特区第八中学规划所遵循的设计原则。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科学地安排校区的功能分区,确保教学区的中心地位,利用小组团形式布置主要教学楼,以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与生活既相互独立同时也联系便捷,整体化的建筑用地,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
    2、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手法,从城市到校园,从整个校园的生态环境到建筑组群,到建筑内部庭院,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构筑整个校园生态系统,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结合地域,地区特点,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生态的校园环境。
    3、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体现:满足教学、实训、生活的需求;满足方便、安全的需求,建筑的单体设计尺度宜人,以现代建筑艺术为主要建筑特征,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形成六枝特区第八中学的独特个性。
    4、反映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改善独立封闭的布置,把单幢布置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学科交叉的教学,实训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的教学与实训环境,体现学科间的密切联系与交融,在规划布局,外部空间上均体现网络化的特点,营造流通、交流、接触方便的交往空间,体现学院激励思想,创造知识的环境特点。
    5、以整体性为设计出发点,功能布局动静分明,疏密相间,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自由式校园总体布局与集中对称的核心区相统一,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在校园整体布局中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交融与学校的统一管理。
    6、建筑形态以现代的建筑语言为主要手段,建筑的层数大部分为多层,结合中心广场部位标志塔的设置,是校园天际线得到丰富。
    7、路网结构高效便捷、行人、机动车分合适度,形成总体布局的关联性。确保校区结构线性骨架之弹性生长,分部实施,具有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4.8.3 总体规划设计

    (一)用地规划
    1、校园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
    2、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和运输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各运动流线保持流畅、便捷。
    3、校区建筑布置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校园风格。
    4、融汇传统校园特有的人文环境特色,形成特有的人文校园氛围。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空间个性。
   (二)总平面规划设计
根据学校特点遵照有关布置原则,结合地形特征进行校区总平面布置。
基地四周被规划道路所围绕,新校区主出入口位于东北侧规划道路。配合校园总体布局,在东南、西北均安排次入口,用于校区各主要分区对外联系。
规划中将“人文精神”和“理性结构”“景观生态”进行有机结合,将其优势最大化,为校区提供最优越的学习环境、交流的场所,使得校区校区满足学习、工作、居住等综合要求的校区;是环境良好,管理集中的校区。
利用建筑体之间的围合和半围合,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块用地打造绿化景观,打造校区内部集中绿地,形成广场、喷泉等景观休闲中心,结合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借用入口广场,入口景观大道的延伸等打造了一条景观轴线,形成对景关系,给师生带来惬意的学习、娱乐、交流空间,同时注重校区内部景观的通透性、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让师生共享校区的绿地、景观。做到处处见绿。
校区西北处安排主要的教学区,宿舍生活区布置于教学区南侧,学生宿舍以组团形式布置,与教学区留有足够间距形成绿化及部分广场空间,既可成为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的过度地带,又能成为供学生休闲共享的生态绿化用地。教学建筑以组团方式按照轴线进行组织,主入口延伸景观轴线由南至北形成严谨的校园中轴线,使整个校园空间规整有序。主轴线通过步行道路深入建筑组团内部,将广场与庭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园主入口广场东侧依靠地形高差布置下沉式体育场,同时通过诠释这种层级的各种手法,标示场所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的相关特征。
    校区建筑均以多层为主,且各建筑间均有充分的退让间距,合理近人的场所尺度,不仅促成不同的人际交往,且增加同心凝聚力。
结合地形和周边道路情况,学校主入口设在用地北面,开向东北侧规划主干道路。功能性大门则位于校园东南、西北两个方向,方便引导不同方向和不同功能区的人、车流。
学生宿舍临近教学区布置以缩短学生活动距离。宿舍区内设置有饭堂、学生服务中心和东侧设有体育活动场地。校园以人性化的步行尺度为依据,结合保留生态绿化分割用地,形成以教学区为中心,生活区组团相依,以轴线和标志性建筑控制校园空间的布局模式。宿舍组团与教学区之间均有步行道路相互联系,外圈环路与校区主要道路形成校园主要道路系统。

4.8.4功能布局

    校园大致分为六个功能区:
    1、校前区:是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户。主入口校前区道路采用分流式将入校车辆引入校园各功能区,同时在道路两侧设置了停车位作为缓冲带,避免交通混杂的现象。入校区以大气的入口广场为起点,自然延伸的景观大道形成校区的主要中轴线,也是进入校园的主要步行道路,建筑及体育场地沿主轴线--展开。
    2、教学区:该区布置在整个校区主出入口西侧位置,随主轴线的延伸在西侧布置组团式教学楼,沿中心广场集中布置的公共教学楼群,在建筑语言上使用标志性的塔形式和空间张弛、疏密、刚柔的对比以及合理近人的尺度而产生的场所同心感、归属感。学院区则通过轴线组织成三大组团,一系列的户外广场层层递进,为同学们进行学术讨论,专业交流提供了多层次的交流空间。
    3、共享生态区:校园布局是有组团式绿地型、集中绿地型、景观型、广场型和林荫道路型空间以及台坡空间组成的公开开放空间网络。人行空间网络和车行空间网络所形成的校园空间网络成长而来,是植根于水土的肌理和脉络,是一种带有生态趋势的校园布局,这种布局趋势也顺应主导风向、波向、朝向,因而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校园师生特别看重学校的传统,而学校的传统又往往与校园的某个广场、某条大道、某幢建筑有联系,师生们正是通过这些广场、大道、建筑等逐步了解、认识学校的历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
    4、学生生活区:生活区作为学校生活中一个同等重要的服务性区域位于校园的西南侧,与教学楼的关系即联系又相对独立,且临近校区西入口,方便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布置相应的学生食堂、生活设施和体育活动设施。学生食堂与学生服务中心布置在校区南侧,紧密联系学生宿舍及教师周转房,方便学生及教职工的日常生活。
    5、体育运动区: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分为两组,分布为东部的体育场、体育馆。学生生活区外侧布置了篮球场,为同学们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

4.8.5空间组织及交通分析

    (一)空间组织
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地。
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以南北向主轴线空间未轴心,其中设置数个重要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入口主体性景观广场,中心广场,组团空间片断及节点,中心景观喷泉广场是该空间序列的焦点所在。由南北轴线向东、向西生长出数个支状空间,作为教学楼、综合楼、学生礼堂、学生食堂及服务中心与主轴的联系,主要建筑如教学楼、学生礼堂、综合楼、风雨操场、实训基地以环路为依托生成分支性组团空间。学生与教师宿舍区各组团主要以各主次道路为依托,布置于校区西南位置,教师周转房与学生宿舍的同区布置方便了对学生宿舍的管理。
校园各区的空间互相渗透与联系,校园内各处空间注重空间的围合与视线对景的设置,并结合空间的具体功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气氛,如校前区通过空间的对称式的处理创造了规整严肃的传统空间。
    (二)交通分析
校区采用人车分流,兼顾功能实用、空间变化和美观要求,校区内部道路结合消防车道一并设置,道路系统均考虑无障碍设计。
车行系统:沿教学区及体育场外围设置主环路,与该城市规划道路连成整体,形成畅通的环形车行路线,高效快捷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校园内建筑环境的干扰,保证各区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采用六米宽路,次要道路宽四米,人行道两侧各宽两米。人行道两侧建筑按规划要求退缩五米以上,并设绿化步道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避汽车噪音减少废气污染。
步行系统:校园主要轴线在教学区内形成连续的步行和休闲活动区,并通过次要轴线与教学建筑组团内部的步行线路相联系,人的穿行主要在中心广场和绿化走廊中进行;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结合自然环境和景观处理组织舒适、便捷的步行流线,并连成一体,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人行步道系统在建筑组团内的形成交流广场或绿轴等活动空间,并广泛分布于校内,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空间,同时符合校园的特殊性和人性化的尺度。校园步行距离控制在舒适的人性尺度内,合理安排活动区域与日常行为的关系,使校园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和人性化的场所。
静态交通:静态交通是解决校区停车的问题。机动车的停放主要采用地上停车。非机动车的停放主要采用与绿化景观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建筑群内部的交通组织,保证各个功能区均有独立的出入口,互相之间又有顺畅的联系,水平和垂直交通系统的设置简洁明了、方便快捷,各种人流有效分开,互不干扰,同时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4.8.6消防设计

室外消防:按120米的间距设置室内外消防栓,,室外消防通道沿组团内道路成环状布置。由于校区内所有的建筑均沿着校内车道,即消防通道布置,一旦出现火灾险情,消防车可以及时到达扑救。且均形成环形车道;消防扑救场地的进深距离,从建筑外墙面起算,均不小于18米,在此范围内,除消防车道外,其余为硬质铺地或无扑救障碍的浅表绿地。

4.8.7竖向设计

校园规划用地整体地势有一定起伏,局部坡度较大,地块中部及东北部则较为平坦。地块周边城市道路尚未建设,通过对地形的研究我们对区域内的排水方向进行了示意并确定了校区主入口处的场地标高。
基于上述的用地条件,竖向规划的主要原则是:服从分区规划的总体竖向规划要求,按照校园规划的布局和用地情况,结合土方平衡和场地排水做好总平面设计,使规范道路、场地、建筑与现状地形充分协调,有机的融入自然环境,并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校园内竖向标高与外部市政道路保持衔接,整体地势按照地形总体呈现为北高,南部低。体育场地建于较低处,结合高差构筑看台。不同高程道路及场地之间利用室内外坡道、台阶、楼梯连接。
校区内雨水污水分流排放,雨水依照地形,基于汇入雨水干管。整体而言,各个地段内的污水分别排到污水管经最低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后汇集向市政管网排放。道路的高程设计依照整体地形和功能布局,纵线控制高程相对平坦,地块的周围设置渠解决汇水,避免用地地块成为洼地的汇水现象。校区内各干道坡度均满足排水要求,地坪至道路面标高差0.15M-0.2M,场地坡度均为0.3%。

4.8.8 景观规划

校园环境景观系统:校园环境景观系统由“景区”、“景园”、“景廊”与“景点”构成。“景区”为建筑群围合的大广场与开放空间,突出整体环境形象与特征,给人强烈印象;“景园”为各功能细胞单元所形成的院落,突出功能设计秘隐喻的个性;“景廊”为线性空间上的场景联系通道;“景点”为富有个性的建筑物,不同于校园一般的教学建筑形式,视觉趣味中心。
景区:两处中心景区指校园中部入口处的核心广场景观区,教学区前广场。以高塔、绿化广场为中心,围绕了一组建筑群,形成具有浓厚学习气氛的景区。
景园:以功能细胞单元院落(包括教学细胞、文体细胞、生活细胞等)为空间景观载体,通过院落中的环境、植被、校友赠品和学科名人构筑环境个性。建筑布局中的庭院空间、院落空间,强调环境的意境,尺度上怡人,功能上合理,从小处着手,以植被砖铺为主,点缀草坪、观赏树种,配以灯具、座椅,塑造绿化空间的实用性、人文性,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有力的条件。
景廊:贯彻校园南北的步行景观廊将校园景观组合成系列,连接校园各个功能单位,全校师生使用频率最高。其间融合了林间漫步。晨曦读书、课间交往为一体的功能活动与环境结合的景观系列,是促进个学科学生、各年级学生交往的、生机勃勃的景观活动廊,给人强烈的校园生活氛围。
景点:校园规划设置上富有个性的景点多处,分别为:综合楼、主校门、水景、主题雕塑等。

4.8.9 校园建筑形象与特征

校园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中学的人文气氛,与环境有机结合,相互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建筑与建筑之间,并非互为独立,毫无关联,而是相互对话,互为景观。将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合理,使用方便与空间环境质量综合考虑。
建筑造型以整体环境为出发点,不单纯考虑造型,而是从校园空间景观界面的完整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来做建筑造型,使之既具有时代感又满足各功能使用,真正做到环境、园林与建筑群体有机结合,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符合现代建筑发展趋势。
教学建筑以三至五层为主,局部六层,以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尺度。宿舍建筑以6层为主,教师公寓为17层的高层建筑。建筑物的首层要充分体现近人尺度,可以通过景观要素、饰面材料及其质地、纹理和韵律的表现以及建筑细部处理等手段来实现。
    建筑造型选用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风格,以符合学校的文化气息,同时在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充分体现文化建筑的典雅气息。建筑材料包括面砖、涂料、石材、金属、浅色玻璃等,墙面材料保持自然的浅色调,如浅灰、白、深蓝灰等为主,局部加与跳跃的橙黄以点缀,玻璃和金属构建等也宜选择柔和中性的色调。注意各建筑物之间的材料和颜色的统一,突出建筑屋顶的造型特色,形成校园完整明确的主要风格和主要色调。在保持校园建筑整体统一的基础上,重要建筑可适当采用特殊的形式和色彩以突出标志性特征,建筑组团中的节点部位采用一定程度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物个性和对景效果。 (整体效果图见附图)

4.8.10 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拟建场地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属高层建筑。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为50年。
    (二)、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023-2010);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
     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8、《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
    (三)、结构形式
本工程均采用现浇钢筋砼结构及砌体结构,楼面为梁板体系,整个区域建筑物设置永久性温度伸缩缝。采用加强措施防止温差引起不利影响,但考虑到大面积浇灌砼,因砼凝固过程中产生水化过热而引起构件开裂本工程设若干条后浇带处理。
    (四)、地震作用及人民防空设计
本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级,抗震设计烈度为七度、八度抗震措施,建筑物抗震等级:框支框架为二级;
    (五)、设计荷载
基本风压:0.30KN/M2
本工程无人防设计。
    (六)、基础
由于地形高差,故在高填方区采用强夯处理,强夯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概算投资按同地段同类型工程参照计算。根据本工程所在地区经验,由于单柱设计荷载不大,拟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柱筏板基础与墙下条基,以有效回填土持力层,若持力层较深,可采用桩基,可不设沉降缝。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七)、使用对荷载要求
   1、恒载
钢筋混凝土结构白重按27KN/M3计算(包含抹灰)
填充墙外墙采用190粉煤灰空心砖(P=1000KG/M3),内墙采用100MM轻质砖(P≦9KN/M3);
地面荷载考虑地面(楼面)装饰、天花、设备管线等共预留0.5KN/M2
    2、活荷载
(1) 屋面
不上人屋面  0.5KN/M2   上人屋面  2.0KN/M2
(2) 公共空间
会议室  2.5KN/M2 多媒体室  2.5KN/M2  卫生间  2.5KN/M2
消防疏散楼梯  3.5KN/M2   电梯前室  3.5KN/M2
(3) 宿舍部分
卫生间  4.0KN/M2   阳台  2.5KN/M2   屋顶花园  3.0KN/M2
(4) 其他
库房  5.0KN/M2   贮藏室  5.0KN/M2
配电房  10KN/M2
通风机房间  10KN/M2   水泵房  10KN/M2
    (八)、主要结构材料
    1、混凝土
教学楼部分、实训楼、综合楼、风雨操场、礼堂、学生宿舍均采用框架结构,教师公寓为高层框架结构。
    2、钢筋:主要受力构件受力钢筋均采用3级
   (九)、结构计算程序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版本为:2012.603.03.程序名称为SATWE软件进行分析计算。

4.8.11给水排水

   设计依据
1、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
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6年版)。
3、GB50084-200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5年版)。
4、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5、GB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6、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7、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8、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范围为校区内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以及室内消防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水源
统一考虑由规范区周边引入两根DN150供水主管供本工程用水,并在规范区内形成环状供水管网,供区内消防及生活用水。
2、生活水量计算如表4-11
校区内最高日用水量1232.77吨/日。

           工程项目          用水量计算
 
1、办公生活用水
  设计人口
  用水量定额
  最高日用水量
      人
   (L/m3
   (m3/d)
1500
 50
 75
 
2、宿舍用水
  学生人数
  用水量定额
  最高日用水量
      人
   (L/m3
   (m3/d)
5000
150
750
 
3、教师公寓
     人数
  用水量定额
  最高日用水量
      人
   (L/m3
   (m3/d)
1958
150
293.7
4、管网漏失水量  (1+2+3)*10%    (m3/d)     1120.7
5、最高日用水量       1+2+3    (m3/d)     1232.77
 
3、生活管网布局
  3.1为保证供水安全,室外给水管道布置为环网系统,使整个供水系统更安全合理。
  3.2给水管道一般布置在人行道下。给水管道按最高日最大时设计:K日=1.5,K时=2.5。
  3.3给水管道选用。管道平均覆土深度0.8-1.0米,管道在路口及次干管接出口均设阀门及阀门井,在管道的最高及最低处分别设置排水阀及泄水阀。
4、消防给水系统
  4.1  A消防栓用水量标准:A)室外消防用水量:20升/秒;B)建筑室内消防用水量:30升/秒、20升/秒;
       B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接来的室外生活给水环管供给。教师公寓室内消防用水由地下室车库内的消防水池满足消防供水需求。余下部分由市政管网接来的室外消防环管及屋面水箱供给。
       C室外消防栓:在室外给水干管上每隔120米设一地上式消防栓,且消防栓服务半径不大于150米。
       D消防给水管道采用热镀锌钢管,法兰或沟槽连接,阀门及需拆部位采用法兰连接。管道工作压力为1.6MPA
  4.2自动喷淋系统:(地下停车场)
     A 本工程自动喷水灭火用水量28L/S.
     B火灾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Ⅱ级),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火灾延续时间为1H。
     C 自动喷淋初期用水由屋顶消防水箱提供,火灾时消防泵房内消防主泵启动供水,由车库内的消防水池满足本工程消防供水需求。
  4.3 灭火器设置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本工程按A、B类火灾配置场所设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变配电室采用SDE无管网灭火系统
5、生活排水系统
A、现状概况
本工程污水经化粪池初级处理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
B、污水量计算
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本栋最高日污水量为952.59吨/天。
C、污水工程设计方案
A) 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制。
B) 综合考虑污水系统总体布局,按地形走势设置排水管网系统,生活污水由管网收集经化粪池初级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D、污水管网设计
A) 污水管最大设计充满度、最小管径及最小坡度
污水管道在满足设计流量的前提下可按标准坡度设计,同时在设计充满度上适当留有余地。设计最小坡度及设计充满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B) 污水总变系数
由于缺乏污水日变系数及时变系数,因此在计算污水管时采用总变系数计算,即K总=2.7/Q 0.11(其中Q单位为L/S).K总最小值取1.3.
C) 污水管道设计
根据确定的污水主次干管走向,计算各污水管段管径、坡降。管道起点埋深考虑应满足建筑物污水排入要求并为给水管道、燃气、电力、电信管道的铺设留有一定空间。原则上起点埋深为2.2米。管道连接采用管顶平接,污水管道布置在路侧。室外污水管道均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管道基础视地质条件而定。尽量减少转输管道的长度、埋深,充分利用地形或道路坡度,以减少管道截面尺寸。
6、室外雨水系统
A、暴雨强度公式及主要参数选择
暴雨强度公式是雨水管渠设计计算的基本依据之一,本规划采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B、设计标准和主要参数选定
A) 雨水管渠设计标准:采用设计重现期P=3年。
B) 径流系数(Ψ):影响Ψ值得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则是地面覆盖种类的透水性,本规划根据各类用地面积以及相应的单一径流系数再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推出整个区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平均径流系数取0.6。
C、降雨历时(T):降雨历时T=T1+MT2(MIN);T1-地面集水时间;T2-管内流行时间;M-Y延缓系数。本规划地面集水时间T1根据汇流面积内最远点距起点距离,地面坡度等取T1=10MIN。雨水管渠内流行时间:T2=ΣL/60V,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流速(M/S)。延缓系数M值一般取2,道路为陡坡时M=1.2-2.0
D、设计流量设计:流量计算一般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雨水设计流量  Q=167×I×Ψ×F   (升/秒)
E、汇水面积(HA)
雨水管渠的计算,均按满流计算。
管道敷设:雨水管置于路中。本规划区内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散排至市政雨水管网。设计时尽量减少排水距离,以降低埋深、缩小管径、节省投资。为方便各种管线的交叉处理,雨水管道起点覆土深度一般在1.0米。雨水管道管材均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管道基础视地质条件而定。
                最小坡度及设计充满度

最小管径 管径(mm) 设计充满度 最小设计坡度
污水支管 DN200  
≥0.25,≤0.5
   ≥0.008
污水主管 DN300-400    ≥0.006

4.8.12 夜景灯光设计

1、沿城市主要道路根据市政规划及城市管理规定设置路灯,方便行人及行车要求。
2、在沿城市主要道路的建筑立面上,根据城市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景观照明灯带。
3、在校区道路及主要步行道边相隔30米设置院落照明灯。
在校区景观中心设置景观升降灯及校区内部景观照明灯。

4.8.13 电力电信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9、建筑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及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二)、设计范围
1、变配电系统
2、电力系统:本工程只作建筑单体内的电力设计
3、照明系统:本工程室外的道路照明的绿化照明由建设方委托相关部门设计
4、防雷接地系统
5、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室外管线工程由建设方委托有线电视部门设计,本工程只作建筑内的用户分配设计
6、电话通信系统:电话通信系统室外管线工程由建设方委托电信部门设计,本工程只作建筑内的电话通信管线设计
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三)、供电设计
1、负荷等级:
主要走道照明、楼梯间、楼梯间前室照明、消防电梯用电、消防控制中心、防排烟风机、设备机房照明电源、配电室机房照明、排污水源、普通电梯用电等均为一级负荷;其余部分按三级负荷供电。
2、负荷计算:
综合楼部分按0.08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7672.58平方米,PE=7672.58X0.08=613.8KW  PJS=491.05KW  IJS=877.76A
学生服务中心部分按0.08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6050.70平方米,PE=6050.70X0.08=484.06KW  PJS=387.3KW  IJS=692.21A
礼堂部分按0.06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3286.62平方米,PE=3286.62X0.06=197.20KW  PJS=157.76KW  IJS=282.11A
实训楼及实训基地部分按0.06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15196.06平方米,PE=15196.06X0.06=91.76KW  PJS=729.41KW  IJS=1303.83A
教学楼部分按0.03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16502.5平方米,PE=16502.5X0.03=495.08KW  PJS=396.1KW  IJS=707.9A
学生宿舍部分按0.03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26981.60平方米,PE=26981.60X0.03=809.44KW  PJS=647.6KW  IJS=1157.5A
教师公寓部分按0.05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12123.38平方米,PE=12123.38X0.05=606.17KW  PJS=484.9KW   IJS=866.8A
教师公寓地下室部分按0.015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1667.72平方米,PE=1667.72X0.015=25.02KW  PJS=22.51KW  IJS=40.24A
学生食堂部分按0.04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7096.00平方米,PE=7096.00X0.04=283.84KW  PJS=227.07KW  IJS=405.89A
风雨操场部分按0.04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4201.96平方米,PE=4201.96X0.04=168.08KW  PJS=134.46KW  IJS=240.36A
生活及附属用房部分按0.03KW/平方米规划,本工程共845.00平方米,PE=845.00X0.03=25.35KW  PJS=20.28KW  IJS=36.25A
污水处理站照明及动力部分预留PE=50KW  PJS=40KW  IJS=76.00A
3、电源:
电源由城市电网引入,通过高压分接箱后直接埋地接入室内箱式变压器以及室内变配电所,然后分别为各栋单体供电。从小区高压分接箱至小区的各台变压器均采用单电源供电。共设置2台箱式变压器(2*800KVA)及三台(2*630KVA+1*800KVA)干式变压器,(要求每台变压器供电半径不能大于200M)。小区内的高压线路均采用直接埋地敷设的形式,路灯配电线路采用电力电缆穿管埋地敷设。
4、电能计量:
1)、公共符合设置高压计量;
2)、低压主进线柜内设有有功及无功计量表,低压母线设置相关分类计量小室;
3)、教师公寓及学生宿舍按户设置末端计量。
5、系统主接线形式:
1)、高压供电系统采用10KV单母线供电的接线型式
2)、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每两段母线间设联络开关,手动或自动联络。
6、低压保护装置:
低压配电室内低压主进,联络断路器设过载长延时、短路短延时保护脱扣器,其他低压断路器设过长延时、短路瞬间脱扣器,部分回路设分励脱扣器,在火宅时,切断火宅场所相关非消防设备电源。配电回路和断路器选配电保护型,用作电动机主回路的断路器选电动机保护型开关。
7、功率补偿方式:
无功功率采用低压集中补偿方式。电容器柜与低压柜并排布置,补偿后高压侧功率因数≥0.9.
8、低压配电方式: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消防用电设备采用单独的供电回路;消防电梯、防烟排烟风机、潜污泵、应急照明的供电采用双电源供电,在末级配电箱处设自动切换装置。
四、防雷接地设计:
  1、建筑按防雷等级设置防雷装置。
  2、屋面采用避雷带防直击雷,利用结构钢筋作引下线,利用基础钢筋用作接地板,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3、建筑物作总等电位联结,教师公寓及学生宿舍卫生间内作局部等电位联结。
  4、采用TN-S制接地系统。
五、有线电视设计:
    在相关公共在相关部位设电视系统终端盒。
六、电话通信设计:
本工程设置室外弱电交接箱,总电话对数作施工图时定。
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消防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设消防控制中心,报警系统采用微机处理的可编址自动报警系统。由红外线对射装置、智能感烟或感温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专用消防电话和联动控制系统,消防广播系统组成。

4.8.14 环境卫生

    (一)规划目标
建立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整洁卫生的环境卫生设施,形成整洁、卫生、美观、文明的校容校貌,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二)规划措施
1、按要求,校区内设有1个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用地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小于5米
2、废物箱:共建区、教学区与宿舍区内按间距50米、规划区按80米左右间距设置废物箱。
3、厨房排烟一律经机械处理达到规定排放标准后方进行排放。

4.8.15 综合防灾规划

(一)防灾减灾
1、场地设计标高比室外高0.45米,满足防洪要求。
2、抗震防治
  本项目所在地地震烈度按7度设防进行相关设计。
3、电气安全
   该校区建筑为二类防雷建筑。

4.8.16 暖通设计

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BG50243-2002;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141-2004;
《贵州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2/49-200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设计范围
通风与防排烟设计范围为:超过20米内走走道排烟设计,设备用房通风设计,公共卫生间通风设计等。
3、通风设计
3.1泵房及变配电室
变配电室、泵房设置排风系统,风机平时运行,火灾时停止运行,换气次数平均按6次/H计算。排风机选用高效节能低噪风机。
变配电室、泵房设置送风系统,风机平时运行,火灾时停止运行,送风量为排风量的85%计算,送风机选用高效节能低噪风机。
3.2卫生间
不具备自然排风条件公共卫生间竖向设置排风系统,各卫生间的排风量按10次/H换气量计算,每个卫生间设置排气扇,竖井顶部设置集中的总排风机,风机选用高效节能低噪风机。
3.3通风系统防火
风管穿越通风机房的隔墙处、防火分区的隔墙或楼板处、变形缝的两侧等均设置防火阀(70℃熔断);
通风系统的设备及风道等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垂青排风管道采取防止回流措施。
4、防、排烟设计
按有关规定,各层超过20米内走道均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风机选用高温低噪排烟风机,并在风机入口总管上安装常闭的280℃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每层设置为常闭多叶型风口,发生火灾只开启着火层的风口,风口设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并与排烟风机的启动装置联锁。

4.8.17燃气规划

    1、规划片区概述
本规划项目用地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整个规划地块用地面积为13228.14平方米。
    2、城市燃气供应现状
目前六枝城市燃气气源有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城区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液化石油气主要由国内炼油厂供应,城区有10多个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点。
位于城区的液化天然气站(LNG)由原煤气站改建,由重庆引进液化天然气,目前老城区的十多条路已铺设燃气管道,管道天然气供气户数约3000户。
    3、气源及供气方式
目前六枝市可用于城市燃气气源的有天然气(包括LNG、CNG)、二甲醛和液化石油气,规划以天然气为城市燃气气源。规划片区燃气气源为天然气,管道供气。
天然气常输管道到达前,毕节市城区采用液化天燃气,以管道方式供给用户;天然气长输管道到达后,经门站和调压站直接向用户供天然气。中缅天然气管道、宁夏中卫至贵阳天然气管道已开工建设,两条管线均计划于2013年底建成供气,是经过贵州省的天然气长输干线。
    4、主要工艺参数
(1)天燃气
    ①天然气低热值:8500x4.18KJ/M3(35.53MJ/M3),密度:0.72KG/M3
    ②液化天然气(LNG):液态密度(-162℃):447KG/M3  气态密度:0.773KG/M3;气态低热值9015x4.18KJ/M3(37.68MJ/M3);液态热值50.18MJ/KG
    ③压缩天然气(CNG):压力:20-25MPA;密度:0.76KG/M3;低热值:8658x4.18KJ/M3(36.19MJ/M30
(2)输配系统压力
中压管道压力0.03-0.2MPA;
箱式调压器出口压力3.5KP,楼栋调压器出口压力3.2KPA
(3)耗气指标
公建耗气指标根据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5、输配系统
(1)压力级制:采用中压一级管网系统,设计压力近期0.1MPA,中压管网末端压力0.03MPA.
(2)调压设施:用户集中的片区采用区域调压箱,供气规模为300户-500户/台;公建用户设专用调压箱。
(3)供气流程
气化站、调压站→中压管道→调压器→低压庭院管→户内管→表、灶
(4)管网布置:
中压管道就近与市政燃气中压管道连接。本片区中压管道采用焊接钢管或PE塑料燃气管,管径DN100至DN150,低压庭院管采用水煤气钢管,也可选用塑料(PE管)燃气通道;低压户内管选用镀锌钢管。

4.8.18 电子监控设计

   1概述
为满足校区的安全和科学系统化管理的需求,以及为了对随时发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对意外情况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并给出正确、快速的指挥和处理。决定在校区内部安装数字监控系统,达到维护社会治安和防止破坏的作用,及时地把一切可能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案件和险情的图像资料传送到监控中心,使监控中心的值班员可以把这些危害和隐患扼制在萌芽状态,杜绝财产损失、确保人员生命安全。这也是为了配合安全保卫工作,打击现代犯罪行为提供有效法律证据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期能更好地管理服务。
本设计从校区实际情况出发,在校区内设置数个监控点,进行数字系统监控,以提高整个校区的安防水平。
 2设计依据
  2.1 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2 GB50254-25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3 GB5016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2.4 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2.5 GA/T74-2000《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2.6 GB50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2.7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8 GA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2.9 国家现行的有关行业标准、规范、规程和规定。
3设计范围和内容
3.1用户需求分析
电视监控系统是安防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系统方案招标文件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及国家有关规范,该监控工程应以“防盗为主,图像核实”的原则进行设计。
3.2设计原则
1)系统方案的设计满足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经济适用、操作简便。
2)满足我国智能校区建设场所对电气设备及线路的防火、防爆安全以及校区智能化的要求。
3)所选设备适合校区建设所处地理环境及气象条件。
4)系统具有有效地防雷措施,以保证设备和校区的安全。
4系统设计
4.1设计思想
根据上级技防管理部门制订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设计标准,参照开发商的实际使用要求,结合校区安防系统的配置情况,我们对校区电视监控系统提出如下设计思想:
1)在方案设计与施工中,力求使本系统与校区的建筑装潢风格保持和谐统一,做到隐蔽、美观又不影响使用效果。
2)选择性能价格比较高的设备,根据项目的特点配置,既要符合先进性的原则和安防系统规范的要求,又要尽量考虑为甲方节省工程费用
3)对于系统中设备的选取力求做到优选、精选,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及稳定可靠性,切实地提高监控范围和质量。其主要设备均采用专业优质的产品,整个系统技术先进、经济实用、操作维修简便,并保证系统在若干年后仍保持其先进性和稳定性。各校区均采用同一通信协议的服务器,系统预留或建立于公安报警中心或监控中心及派出所监控中心预留接口。
4.2监控点的布置原则
校区的监视区包括:校园出入口、车库、人行出入口及周界等。
在校区的主要出入口、通道、周界设有监控摄像机。监控摄像机可以在低照度情况下工作,昼夜监视校区情况。高清晰度的图像被统一接入安保中心,每一幅图像都被数字录像机记录下来,以备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查。每一路信号都有保护措施,能防止破坏,无论是剪断和短路都会引起相应的报警。
为了达到更好地图像监控效果,建议业主方增加监控摄像点四周的夜间灯光照明。
4.3系统组成和功能
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主要由:前端摄像部分(如:镜头、摄像机)、传输部分(如:同轴电缆、光缆)、显示录像部分(显示器、数字硬盘录像机)、控制联动部分几个部分组成。
监控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现场监控 2、事后录像查证。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整个系统就不算是完善的系统。
4.3.1 前端摄像部分
前端摄像部分是整个系统的眼睛,主要功能是摄取视频图像,以备后端处理或储存使用。通过使用不同的镜头、云台、防护罩,与摄像机配合,可有效提高摄制图像的质量和观察范围。他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画面质量和系统性能指标。
镜头:镜头是收集被摄物发出的光线,将其会聚成摄像机传感器可以感知的光学图像。
摄像机:摄像机的传感器将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适合传输到远程监视器上的电信号。
固定式摄像机技术要求;
L / 3ˊˊSONY EXVIEW CCD;感应器像素752(H)*582(V);最低照度不大于为0.003LUX/F1.2;提供480线的水平清晰度;电子光线控制(ELC)功能:可选用固定光圈镜头;具备自动增益功能;可选自动光圈控制信号,视频或DC伺服;可选择适合C和CS卡口镜头。
一体化智能摄像机技术要求:
高强度双层铝合金精铸上罩,耐高温、抗腐蚀;360 连续旋转、不少于0。-15。/S变速控制;不少于六条巡航轨迹,64个预置位,具有两点间线扫功能;集成多协议,波特率可选;影像感应器:1/4ˊˊEXVIEW HAD CCD;最低照度:不大于0.0LLUX;彩色水平分辨率≥480TVL。黑白水平分辨率≥560TVL,光学变焦倍数≥18倍。
  云台:适用于摄像机看较大面积的场景,这种设备可以上下左右转动摄像机,以取得较大拍摄角度。
  护罩:主要用来保护摄像机和镜头不受损坏,免受环境因素影响。
4.3.3图像传输部分
传输线路:用来将摄像机产生的视频信号传送到远程监视器去的传输介质。这种传输介质可以是:同轴电缆、光缆、射频、微波等等。
本系统中采用的主要电缆分别为:SYV75-5,RW2x1.0,RVVP2x0.75。
SYV75-5视频电缆用于电视图像信号的传输,其传输信号为标准视频信号。监控安保工程则须采用高密度(大于90%)铜网编织的SYV75-5视频同轴电缆,一般传输距离最大为300-500M,使屏蔽效果达到最佳。
RVV2x1.0电源电缆用于电源传输。
RVVP2x0.75屏蔽控制电缆用于一体化智能球机的云台、镜头的控制信号传输。
与摄像机相连的视频线、电源线和控制线均采用专门插接装置,以便于维修。线缆尽可能不间断地从摄像机送至监控中心,如不得已端头,须接线良好。这样可以将损耗降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线缆采用线槽及管道敷设方式,控制线和视频线与电源线分开,避免电磁干扰。
4.3.3显示录像部分
图像显示根据业主要求配置,主要功能是将视频信号转换成可视图像,并在自己屏幕上显示出来。
画面分割器:可以用来在一台监视器上看多个画面。
数字硬盘录像机:将摄像机传送来的图像保存到磁带上。
4.3.4控制部分
矩阵切换控制主机是整个监控系统的灵魂,具有阅读权限和保密功能。这部分系统由公安相关部门提供。
4.3.5系统供电部分
在安保系统中,电源部分的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图像质量以及系统的实际使用。在本方案设计中,主干方案设计中,主干采用AC220V供电。在摄像机前端采用变压器就近供电,以确保前端输入视频同步。系统的集中供电操作界面清晰,同时可有效地解决图像切换的抖动现象。
由于电网常常存在着不稳定因素,电压的过高过低都对系统设备造成影响,严重时会缩短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而断电则会使整个系统的工作陷于瘫痪。因而在系统中建议配备UPS电源,且电源必须大于称重电量的1.5倍以上。
4.3.6系统防雷、接地技术要求
电子设备因雷击造成的损坏,很大比例是由于感应雷串到电源造成的设备损坏。根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电子设备集中场所应设计电源防雷保护。
1、视频信号防雷
   系统设计在摄像机前端安装视频防雷器。当视频信号有过屯压现象发生,避雷器瞬间导通,以保证前端摄像机和末端矩阵主机的安全。
2、控制信号防雷
   系统控制线路采用屏蔽专用控制电缆,控制线的屏蔽层在接头盒端头进行重复接地,控制线进入控制室后先进入信号避雷器,当控制线路串有感应雷过电压时,避雷器瞬间导通,吧多余的电荷引接到大地,保证前端解码器和末端矩阵控制主机的安全进行。
3、接地
   根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控制室内所有设备的接地极设备金属外壳进行接地处理。接地的具体处理方法是:从共同接地体的接地干线上引一条支干线到中心机房,在机房安装汇流铜排,电源接地、防静电接地、防雷接地和设备外壳接地各单独引接地导线到接地铜排,牢固连接,以保证电气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4.3.7系统技术指标
1、系统制式为PAL制。
2、按五级损伤制评分,图像质量不低于四级,其相应的图像信噪比大于37DB。
3、系统图像水平清晰度不低于270TVL。
4、系统各路视频信号在监视器输出端电平值为LVP-P±3DB。
5、视频信号输入、输出阻抗为75Ω.
6、图像画面的灰度等级不低于8级。
4.3.8抗干扰措施
1、采用AC24V摄像机,减少AC220V高电压所可能造成的网纹干扰。
2、在水平布线时,电源线与信号线、控制线分开切独立布线。
3、系统采用系统接地形式,接地电阻应小于4欧姆。
4、系统采用电源同步方式,有效避免图像切换及录像是画面抖动现象。
遇到环境强电源(如变压器)干扰时,应增加屏蔽罩等干扰措施。